烧痕世代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烧痕世代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度过幼年时期和少年时期的世代。是昭和一位数世代的后代,是从昭和10年(1935年)4月2日到昭和22年(1947年)4月1日出生的。而且还是大日本帝国时代出生的最后世代。[1]

概述[编辑]

语源可能为反战作家野坂昭如使用的“烧痕黑市派”(野阪烧迹派不是战前派、战中派,也不是战后派)。[2]虽然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被火烧毁的世代”的名称,指的是哪世代,但本项为了方便起见,记载了日本从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入小学(当时是国民学校)的世代到终战诏书播出为止出生的世代的1935年4月2日~1945年8月15日出生的世代。

成长的过程[编辑]

城市被烧毁的世代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防空洞和烧毁的废墟中度过了幼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并饱受饥饿经济困难放射性物质损失等战争带来的损失惨重。也有经历过蓝天教室和黑市的人。也有不少人因为战死或战祸失去了父亲,被迫过着母子家庭的生活。战争期间,被疏开到农村的学生因空袭失去家园或大城市日益严重的粮食困难,很多人在战后也暂时住在农村。他们与战中派一起经历了废除大日本帝国宪法、实行日本宪法的一大模式转变。

1935年(昭和10年)4月2日~1939年(昭和14年)4月1日出生的人们,在太平洋战争中进入小学,小学时期经历了国民学校的军国主义教育和战败后的涂墨教科书、民主主义教育(6·3制等),因此是具有第二次世界大战记忆的最后世代。他们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和美苏冷战爆发的废墟中度过小学时代的世代,在旧金山和约签订时期(1951年(昭和26年)是中学生。另一方面,1939年(昭和14年)4月~1945年(昭和20年)出生的人们在幼年时期受到空袭的威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进入了小学。这世代在远东国际军事审判朝鲜战争等战后混乱时期度过了小学时代。[3]

这世代人中有很多初中毕业、高中毕业、进入社会的人,上大学的人还很少,但战后新制大学诞生后,大学升学率逐渐上升,介于大学毕业生被视为精英的世代和大学教育大众化的世代之间。这世代在学生运动热火朝天的时期成为大学生,1941年(昭和16年)珍珠港攻击前出生的人负责1960年(昭和35年)的安保斗争,珍珠港攻击后出生的人和团块世代一样负责全学共斗会议

这世代的孩子大多是昭和40年代(1965年~1974年)出生的X世代,孙子多是1995年(平成7年)~2009年(平成21年)出生的Z世代

相关项目[编辑]

脚注[编辑]

  1. ^ 【社会人の教科书】全20种类!○○世代一覧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20年2月29日阅覧
  2. ^ 野坂昭如さん死去 「焼け跡闇市派」直木賞作家、歌手…多彩な顔. www.sponichi.co.jp. [2019-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3). 
  3. ^ 国民学校が“小学校”の名称に复った年は1947年(昭和22年)4月以后である。